济源市

爱去网 | 济源市 | 孟州市 | 沁阳市 | 晋城市 | 宜阳县 | 修武县 | 孟津县 

爱去济源网当前位置:首页>济源新闻

聚焦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

文章出处:爱去网摘文章所属栏目:济源新闻发表时间:2023-12-20 10:58:05

爱去网新闻快讯,等你!——聚焦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济源网络名片:愚公故里,传奇济源。在河南省济源市,愚公移山故事广为流传,济源王屋山闻名全国。爱去济源网立足河南济源,提供济源天气预报、济源旅游、济源新闻等资讯信息,爱去济源吧,就多多关注济源市最新动态哦,敬请往下浏览正文。

河南日报客户端济源网 王文齐 王向前 师喆

临近2023年年终,一份关于河南人才的“成绩单”十分亮眼:

今年院士增选中,有6名专家当选,是河南有史以来第一次;

现有全职在豫两院院士42人,2021年以来新增17人;

普通高校数量达到168所,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将突破300万人;

全省人才总量达到1410.31万人,比上年增加209.08万人,实现了17.4%的大幅增长……

河南,正悄然由人口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越来越多才俊选择回到河南、来到河南、留到河南。

命运的齿轮不会突然转动,这背后的“驱动力”值得深探。

栽桐

“归来吧!河南省科学院在向你招手,家乡的父老乡亲在向你招手!”

“我再一次诚邀海内外的科学家、杰出青年学子,尤其是河南籍的优秀人才,积极投身河南打造国家创新高地的火热实践,在这片沃土施展才干、成就梦想!”

“我在此真诚地邀请海内外优秀的医学科学人才选择河南、加入河南、圆梦河南,在这一片沃土上施展才干、成就自己、造福人民!”

……

从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到重建省医学科学院,从“中国这十年·河南”主题新闻发布会到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每逢重要场合,每到关键时刻,省委书记楼阳生挂在嘴边的,总有对天下英才最深情的呼唤。

这呼唤,让一个个“家乡人”“外地人”起心动念。

“我从中听到了河南对创新、对人才的渴求、决心和底气。毛遂自荐后,我主动带着我们团队过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纳米酶工程实验室主任阎锡蕴回到老家河南,投身中原医学科学城建设。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创新必须“在线”,人才不能缺席。

正是在这样的深刻认知下,2021年10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正式写入党代会报告。

高起点谋划,是一号战略,也是一号工程。

在全国,河南率先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省委书记楼阳生、省长王凯担任“双主任”,对科技创新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已召开13次会议。

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升格为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担任组长,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着眼长远、立足当下,两年来,近百项决策部署和重大事项密集落地、扎实推进。

高标准落实,对标一流,争创一流。

《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为一个单位立法。

《河南省中原科技城总体规划管理条例》,为一座科技城立法。

《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工作方案》《关于汇聚一流创新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强省的若干举措》等,不仅明晰了“规划图”“路线图”,更释放了一个鲜明信号——举全省之力推进一号战略。

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凝练一流创新课题、培育一流创新主体、集聚一流创新团队、创设一流创新制度,厚植一流创新文化……一道道难题、一个个环节、一项项空白,需要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

高质量推进,是第一资源,也是第一优先。

“即便损失了超千亿元土地出让预期收入,郑州也要拿出最好的地块,力挺中原科技城建设。”中原科技城人才工作局局长邬蒙说。

最好的地段用于建实验室、产业研究院,最优越的环境留给科研人员,最精干的队伍服务科学家,这便是河南的取舍和魄力。

以《关于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的实施方案》为引领,涵盖引才措施、推进机制、服务配套等人才工作各环节、全链条的“1+20”一揽子人才引进政策,“含金量”满满、“含亲量”十足。

推进顶尖人才突破行动、领军人才集聚行动、青年人才倍增行动等“八大行动”,精准施策、层层递进。

“对标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做法,经过升级优化,我省人才政策体系在省级层面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一处处长高志刚说。

辩证想、长远看、全面比,为的就是人才这“第一资源”。

“在河南,对于创新和人才,这样的重视程度、政策密度、推进力度是前所未有的。”省科技厅副厅长潘刚说。

充分信任、主动放权,更多“凤凰”正在飞来。

起势

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最近投产了全国首条烩面全自动生产线,让全国网友“香迷糊了”的老方城方便烩面,就从这里“诞生”,一天可生产10万包。

而在此前,这个产量需要一周才能完成。

烩面含水量大、拉伸难度高,自动化生产中易发生粘连,这个问题一度成为企业生产研发人员的“锥心”痛点。

“夜夜睡不着,调水分、调烘干温度、调压延条件,天天熬到半夜,就是弄不成。”该公司研发部部长孙粮回忆。

中原食品实验室成立后,企业表明诉求,实验室加强攻关。科研团队通过配方优化、二次烘干、真空拌面等方式,解决了粘连问题,并打造了全自动生产线,大大提高了产量和安全性。

这家实验室可谓“建在产业上”。在漯河26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各类食品加工企业有7000多家。

最好吃的地方来了最懂吃的人。成立短短一年,中原食品实验室成功入驻12名院士和29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领衔的24支科创团队,为双汇、伊利等183家知名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60多次。

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支撑一个项目,做大一个产业,焕新一座城市。

规划、政策、部署、行动,如齿轮般层层嵌套、紧密合作,河南创新发展由此推动、不断向前。

粲然可观的,是人才强磁场效应凸显。

中国科学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进驻龙子湖智慧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拥有了一方大展拳脚的新天地。

“河南科技创新正在蓬勃发展,如果没有参与其中,对中国科学院是一个遗憾,对科学家是一种损失。”该中心主任李季说。

一场场人才与河南的“新”奔赴,在“滚动”上演。

——迎来“新掌门”。从2022年6月5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双双迎来院士校长开始,短短一年多时间,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河南大学河南戏剧学院、中原工学院,接连迎来高端人才“新掌门”。

——取得新突破。省科学院官网有关公开招聘的通知几乎月月在更新,今年公开招聘的博士研究生已到第七批公示阶段。截至10月底,省科学院已累计引进80位高层次人才担任首席科学家、特聘研究员,人才总量超过1800人。

从“应邀而来”到“慕名而来”,从“住一阵子”到“干一辈子”,这串数字可以说得很长。

2022年全省人才密度达到29.49%,同比提高4.67个百分点;从2021年的1020人,到2022年的2003人,河南博士后招引数量近乎翻番;近两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增23人,增幅85%。

每每可见的,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一枚小小的接骨螺钉,植入人体可被完全吸收,无需二次手术;一套用可降解塑料制成的餐具,被丢弃一年内,就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100%吸收……

这些闪亮成果都来自不久前在平顶山市揭牌的尧山实验室。

出成果,是搭平台、给服务、引人才水到渠成的收获。

“年产2万吨Lyocell纤维成套装备研制及产业化”项目突破了纤维素预混合浆制备等5项关键技术,实现了成套装备国产化;

中国首创,用牡丹壳制造钠电池负极材料在洛阳获得成功;

地铁车辆轴箱轴承、5G用铜合金材料、面对数据中心的光互联芯片等,纷纷打破国外产品技术垄断;

……

在外的河南人不时发现,除了农业、文化、人口,在陌生人的寒暄中,家乡还多了阿兹夫定、超硬材料等“高精尖”新名片。

鲜明可感的,是产业迸发出新势能。

“上至‘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内壁使用的无机硅杂化材料,下到北京冬奥会火炬表面的银色特种硅氧烷涂料,都是由我们研发的。”说起公司的创新产品,开封夸克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明振语气中是满满骄傲。这家今年刚被认定的河南省瞪羚企业,正在新材料领域发力驰骋。

99.99996%!中国平煤神马旗下中宜创芯公司首炉碳化硅产品纯度,达到国内优等品产品标准。

“碳化硅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实现充电1秒钟行驶一公里;在输变电领域,用其制成的逆变器,比传统产品体积缩小85%、重量减少60%、节能40%以上。”该公司董事长孙毅说,碳化硅器件未来将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体现出价值,而产业只有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持续健康向上发展。

打造7个产业集群、28条重点产业链,让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这既是让各类人才专其能、致其力、尽其用的施展舞台,也是新质生产力不断生根发芽的广阔天地。

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总量居中西部首位。前9个月,全省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高出全国规上工业增速5.9个百分点。

触手可及的,是创新生态渐入佳境。

在离省科学院不远处的郑州永和·时光里购物中心咖啡店,你可能随时与科学家、技术经纪人、科创金融经理、创业者、企业家不期而遇。

随着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正加快形成。

创新氛围之变,省公平竞争审查事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勇敢感受强烈。

过去两年,他多了项工作,受邀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等做专利知识讲座。“周周都有讲座,有时甚至一周三四场。”他说。

自主创新,专利是“晴雨表”。截至目前,全省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07万件,同比增长22.8%;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89件,同比增长80.6%。

这背后,是创新主体活力的竞相迸发。

两组数据直观反映了创新活动活跃度、创新落地转化率的“直线上升”——

从2020年的901.3亿元到2022年的1143.3亿元,全省研发投入始终保持“双位数”增长,研发强度也由2020年的1.66%提高到2022年的1.86%;

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20年的384.5亿元,增至今年前10个月的1018亿元。

“这两组数据让我们倍感振奋,证明河南在人才强省建设当中迈出了实实在在的步伐,取得了切实可感的成果。当然,河南奋进的脚步,绝不会因此放缓。无论横向对标先进省份,还是长远支撑现代化河南建设,我们都需要在破除具体政策壁垒,提高措施公知度、落实度等方面再发力、再强化。在中原大地形成全社会珍惜人才、呵护人才的生态和氛围,人才就能持续不断地近悦远来。”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所正高级经济师李红见说。

高速公路在这里纵横交错,高速铁路在这里“米”字落成,地处九州腹地的河南,正以博大的胸怀广纳四方之才。

今日之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


*爱去网文章来自程序自助发布,无法甄别信息真实性,请访客自行斟酌,如信息有误请联系底部邮箱撤稿。
济源标签tag:济源之窗
版权所有 © I7爱去网济源市-i7-济源天气 Copyright 2011-2024 www.i7.Net.Cn 济源网站新媒体
程序自助发布,如需投稿或撤稿,联系邮箱:45755944@qq.com 豫ICP备2024040849号